“十二五”千亿资金升级供水管网
“十二五”期间,城市供水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并获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一方面,供水设施15年来首次纳入公共投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日前透露,9月份,国家批准290亿转移支付资金到给排水领域,城市供水包含其中。
另一方面,根据《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通知》,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涉及水厂改造、管网改造、新建管网、新建水厂、水质检测监管、供水应急能力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新建和改造管网的投资合计267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5%左右,成为“十二五”的重要建设环节。
随着年内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通知》(下文简称《规划》)的出台,4100亿元投资已明确将用于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方向。
住建部城建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投资》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国要扩大公共供水范围,提高公共供水普及率,设市城市达到95%,县城达到85%,重点镇达到75%,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用水需求。资料显示,“十一五”末,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为89.5%,而县城为78.8%,建制镇只有62.0%。这意味着不但要大量改造,还需要大量新建供水设施。
按照《规划》测算可知,“十二五”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其中水厂改造投资465亿元,管网改造投资835亿元,新建水厂投资940亿元,新建管网投资1843亿元,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投资15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投资2亿元。
可以看出,新建和改造管网的投资合计267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5%左右,成为“十二五”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项目的最重要环节。
事实上,早有业内人士指出,影响城市供水水质的因素除去水源,当属供水管网的“二次污染”最为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在供水领域鲜有大笔投入,直接导致了中国数千城镇相当数量的不达标管网长期运行,间接导致中国部分城镇自来水水质出现问题。
为此,《规划》中核算出目前需更新改造供水管网9.23万公里,新建管网长度共计18.53万公里。在业内专家看来,如可落实,数年之内确实可以基本解决现有老旧管道问题。
供水管网年久失修
据记者了解,《规划》出台前,住建部城建司曾对全国供水设施现状进行过长达两年时间的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全国仍有大量使用服务期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管网,导致管网水质合格率较出厂水降低;管道漏损严重,“爆管”现象频发,甚至引起全城停水。二次供水设施以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为主,部分设施卫生防护条件差,疏于管理,二次污染风险突出,严重影响城镇供水安全。
据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近期规划(2006年-2007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非正常运行的主干管中有32.8%存在材质低劣问题,37%严重老化,铺设时间大多在50年以上,管道内壁锈蚀、结垢严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城镇供水的集中建设期,使用了大量陶管、石棉水泥管、混凝土管和灰口铸铁管等劣质管材。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城市供水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曾有专家指出,由水厂流经管网到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约下降10%。业内人士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材料,自来水管网多采用灰口铸铁管和混凝土管,而这类管材只有50年的使用年限,目前也大多处于寿命的临界点。据记者了解,虽历经更换改造,目前仍有服役中的质量低劣管道,且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地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逾53万公里,灰口铸铁管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城市老城区的管网长期超限运行,年限达50年以上的约占全国供水管网总量的6%。有资料显示,有的质量较差的自来水管材,使用寿命甚至不超过5年,埋到地下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施工质量再不达标,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老旧水管容易腐蚀,结垢,产生微生物细菌种子,与水中营养物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有时肉眼可见,水发黄发臭发黑,但多数时候肉眼无法发现。
而“二次供水”造成的管网“最后一公里”问题更是屡见报端。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个人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通过管道再供用户或自用的形式。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水箱二次污染事件近年频现。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监管薄弱。多位业内人士都谈及管网“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很难保障,由于居民小区内的二次供水设施主要由开发商负责,为节省成本偷工减料、懒于维修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专家指出,目前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管成为空白,由此埋下很大隐患。地方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设施都由小区物业负责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二次供水设施每半年至少得清洗一次,但是由于考虑到运行成本,加上不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多数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长期不清洗。
多渠道筹措资金
事实上,和动辄几十个亿的管网投资相比,水费的利润所得几乎是杯水车薪,很难满足投资建设需要。专家也指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理顺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机制。
为保障资金投入,《规划》提出,要多渠道筹措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资金,包括加大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等措施均列其中。《规划》指出:“地方政府要将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部分优先用于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
其次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价格监审,合理调整水价,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同时,《规划》强调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供水设施。针对二次供水环节改造,《规划》提出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筹措资金实施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规划》指出,在管网更新改造方面,要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等落后管材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计9.23万公里。新建管网方面,新建管网长度共计18.53万公里,其中设市城市6.79万公里,县城5.77万公里,重点镇5.97万公里。
记者在《规划》中所附的《各省(市、区)“十二五”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任务》中注意到,各省在供水管网改造等各个方面的规划不尽相同。其中,在水厂改造方面,广东(1087万立方米/日)、上海(942万立方米/日)、湖南(506万立方米/日)名列前3;管网改造方面,广东(8277公里)、湖北(7917公里)、湖南(5562公里)名列前3;新建水厂方面,河南(516万立方米/日)、广东(468万立方米/日)、辽宁(376万立方米/日)名列前3;在新建管网方面,江苏(17450公里)、安徽(14229公里)、广东(13023公里)位居前3。
有专家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各城市可考虑更换和改造不适应外来水质的铸铁等管网,加大更新强度大,韧性好,防腐性加大,而且稳定性好,事故率低,漏失降低的球墨铸管力度,尽可能避免与控制由管网而带来的水质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