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两位伟人的相似之处 Date:2019-10-21 16:10:03  Author:管理员  Hits:2554

毛泽东、刘少奇是20世纪的一代伟人,他们的成长道路,革命经历以及信仰、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毛泽东18岁,考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临行前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夹在父亲的帐簿中。

刘少奇15岁在县城读玉潭小学新式学堂,写下“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

两首诗异曲同工,两人都以诗言志,表达自己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

二、家乡相临。

        毛泽东189312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刘少奇18981124生于湖南宁乡炭子冲,相距不足40公里。

三、求学道路相似。

都从家乡私塾、到县城新式小学、省城驻省中学、省第一师范或省一中、再到京城。其间在省城、京城都参加组织五四运动。

    毛泽东大刘少奇5岁,19029岁读私塾,刘少奇19068岁读私塾。

毛泽东191017岁外出求学,就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新式学堂,刘少奇1913年夏15岁外出求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宁乡县玉潭高等小学新式学堂。

毛泽东1911年春考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刘少奇1916年夏以成绩第一考入长沙宁乡驻省中学。

毛泽东1913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刘少奇1919年春第二次到长沙就读育才中学。

1918年毛泽东到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刘少奇19196月考取了北大等学校,只是学费昂贵或专业不理想未读。

四、当兵的经历相似。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投笔从戎,在省城起义的长沙革命军中当了半年兵。1916年秋,刘少奇投笔从戎,以第一的成绩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堂,学了半年军事,半年后讲武堂关门。

五、婚姻相似。

         第一次,父母包办。毛泽东16岁时,父亲毛顺生想要拴住他的心,不让他飞出山外,给他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罗氏,结果有名无实。刘少奇19岁,在宁乡中学读书,母亲为拴住已投身革命、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的小儿子的心,以病重为由骗他娶了周氏姑娘,结果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

         第二次,革命伴侣。毛泽东到北大求学,为了共同的理想、追求,与杨开慧结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刘少奇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后,受陈独秀委派到湖南,在毛泽东家认识了何宝珍,在投身安源工人大罢工的斗争中,结为革命的伴侣。

第三次,出生入死的战友。毛泽东与贺子珍是在井岗山并肩战斗中结识并成为夫妻。刘少奇与谢飞是在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长征途中结识而成为夫妻。

六、信仰相同。

        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1918年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接触马克思主义,从此开始了改造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刘少奇1920年冬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夏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在此确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于1921年冬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七、都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他在领导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一生极其重视调查研究,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他就开始调查研究,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1925年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撰写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调查报告。

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之后,192710月到1930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就之一。

1930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调查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37年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把对中国革命经验的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相对立,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又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这条思想路线的内容。

刘少奇一生,闯县城、省城、皇城和国门“四道乡关”,寻“实事求是、每求真是”的八字真经,矢志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建设新中国的道路。

刘少奇一贯要求全党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并提出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际准”, 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求别人,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以求实精神处理一切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八、都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使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他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刘少奇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准确界定,认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他指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我们要信任群众,群众才会信任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都要有群众观点。”

他认为:“严格地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是一种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刘少奇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的群众路线”,“即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

九、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领袖,刘少奇是工人运动的领袖。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值此建国70周年,更加缅怀革命先辈,更加景仰人民的领袖,特写此文,以表寸心。(财务科 齐建设)

上一信息:参加市直机关单位发展对象培训心得

下一信息:“合水论坛”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