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骨嶙嶙、柴毁骨立的身躯,邋里邋遢、百孔千疮的棉衣,灰头土面、形容苍白的面颊,河道干涸、枯木纵横的大地,天空总是阴沉沉的,大地笼罩着一片死气,看不见光明,寻不到希望。
影片中直观的反映了百姓的水深火热和国民政府政权的腐朽。花园口决堤、大旱后的虫灾导致赤地千里,百姓颗粒无收;财主的吝啬,饥荒、灾难的瞒报,官员的层层克扣;政府军粮的征集,部队素质的良莠不齐;日寇的残暴,视人命于草芥;天灾、战乱、人祸导致了民不聊生,野有饿殍。
影片是以临村匪兵的进攻展开的,通过“三块大洋”、“一人三升小米和他们干”展现出财主的吝啬和百姓生活的清苦,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落后,下层人民的奴性,这种奴性也恰恰是东家敢在逃荒中和村民一起敢拉着整车粮食和银元的保证。
温饱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民以食为天”,纵观上下五千年,朝代的更迭,无外乎三种原因,权臣篡位、外族入侵、民众造反,民众造反无外乎温饱问题,但凡能吃得饱肚子,穿的暖和,谁还会去造反。影片中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见蒋介石外交政务繁忙,操心的都是“国家大事”,而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是小事可以先放一放,加之蒋介石不相信河南饥荒已经到了天塌地陷的地步,无视百姓的疾苦,致使河南饥荒的全面爆发。
影片中有四个“希望”。其一,认为陕西就能解决饥寒和疾病,影片从始至终就是一场前往陕西的全民大迁移,这是一段艰险的旅程,不说在路途饿死、病死、累死的,也不说扒火车挤落摔死的,更不说被日军飞机炸死和扫射而亡的,片末,当国民党拿着枪对着手无寸铁、饥寒交迫、瘦骨如柴的百姓扫射时,人们心里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与恐惧吧。其二,在迁移的路上途经洛阳,发放救济粮,得知只有豫北、豫南地区才算是饥荒灾区,这时老东家的妇人饿死在板车上,老东家说了句:“死得好,少受罪。再托生,不要再托在这了”,可见人们内心的凄冷。这时候无良奸商站出来,给了人们第二个“希望”,饥饿使人们丧失了道德底线,羞耻荡然无存,为了几升小米,只要能活下去哪怕是做一夜夫妻、做牛做马、沦为妓女都是可以的,最起码摆脱了死亡的轮罩。其三,这个也许是最好的归宿,女人找个乡下的光棍买回去当个“老婆”使,这算是一种奢侈了吧。其四,为了包子、馒头投靠日本人,做了日本人的走狗,片中第九巡回法庭法官便沦为了日本的阶下囚,猪狗不如的活着,更有甚者充当起屠杀自己兄弟姐妹的刽子手。
影片中的四个“希望”都是镜中月水中花,为了生存,丧失了人性,看得见的是吃自己的宠物猫,没介绍的却是人吃人,影片最后小女孩独白:目前从此之后就不再吃肉。其实很好理解,为什么不吃肉,在荒凉的西北是什么导致她恶心肉,细细琢磨便能想的出吃的是什么肉!
我们不能痛恨出卖自己肉体和灵魂的人,存在就有道理,在死亡面前,哪怕有一丝的可能也会去抓住、去把握,这就是人性吧。不能怪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受苦的永远是底层的百姓。
1942年大饥荒,其实并非只发生在河南,波及西北多个省市,就河南省就有3000多万人,饿死人数不计其数,官方数据统计高达300多万,可以想象远远不止这个数。
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国民政府大搞形式之风,在蒋介石提出要关一批,杀一批后,洛阳城外枪毙腐败分子竟然嫌安排不到位,围观群众太少而大发雷霆;国民政府看中的是少数,官僚思想严重,腐败之风纵横,重庆为迎接外宾,大搞彩排秀。洛阳城官商勾结,倒卖粮食,城里烟花齐放,城外饿殍遍地。私自克扣救济粮,用救济粮抵军粮。李培基用300万救济粮行贿蒋鼎文来释放扣押的粮食局和财政局局长而面不改色说明国民党内行贿之风盛行;国民政府视百姓如草芥,瞎鹿为争一块驴肉被痞子兵打死在热锅里,随意征用百姓用车,随意抢夺百姓钱财。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如此对待百姓也注定最终退守台湾,而共产党人在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带领饥寒交迫的百姓走向光明,分土地、打土豪,百姓从此便有了依靠、有了梦想、有了希望。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温饱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当前,我国进入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对待百姓的民生问题上始终保持不止步、不懈怠,脱贫攻坚的打响,全面小康的建成,如今人们的丰衣足食,很难体会到饥饿是什么感觉;吟着“粒粒皆辛苦”,却很难体会“汗滴禾下土”。
成熟的科技、丰富的美食、安逸的环境当不忘曾经那段黑暗、心痛的历史。江山靠谁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甜苦辣。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当代青年当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青年强了国家就有前途、有希望,曾经的屈辱、心酸不在,国家有了活力,民族有了未来。
水质检测中心:谢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