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闲来无事,在楼顶的阁楼的书柜中,无意间翻出了《朝花夕拾》散文集。
隔了十多年,书内页还是新的,边缘倒是泛黄了,有股发霉的味道,大抵是买了之后就再也没翻过吧,书保存的还是很完整的。
《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道路与经历。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便学过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了,记得那时候的我们就喜欢上了先生写的文章了,虽然很懵懂,但也纷纷效仿先生,在桌上刻上一个“早”字,激励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朝花夕拾》中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们最熟悉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妈妈讲故事,拍雪人……,简简单单的字句,便勾勒出先生少年求学时的趣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长,对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渐渐不再停留字面意思上了,了解了三味书屋的“三味”;从《阿长与<山海经>》学会了尊重他人;
记得端午节附近,谢氏宗祠的祭祖大典,我在祠堂的二楼墙壁就挂了打虎救父、卧冰求鲤、孝感动天等贴画,突才发觉贴画来自《二十四孝图》,在先生的文章中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有强烈的反感,认为是宣扬封建的孝道虚伪和残酷,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这是无可厚非的,封建的剥削压迫,奴化人民,这是对封建孝道的抨击。历史总是在前进的,矛盾总是对立的,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坚定的对。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朝花夕拾》反映了童年生活的淳朴、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以及对亲友师长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已有68周年了,中国再也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一个军阀割据的社会,不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也不会有“血馒头”事件,我们已度过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思想已经解放,我们行动已经自由,我们人身已经平等,我们生活已经充裕,我们科技已经发达,我们治安已经安定,我们社会已经和谐,这也是先生的“中国梦”。
读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尤其是读《朝花夕拾》,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各自体会是不同的,个中五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则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水质检测中心:谢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