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乃“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哲学和科学的宝典。几千年来它对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医是由《周易》中衍生而来,是易道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哲学原理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它被国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周易》和中医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周易》讲述天地有五行,五行生八卦,八卦有阴阳两极,天地平衡之道,反复循环,互相调和。中医的理念也是调和,使身体内的阴阳调和,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质与这些数目所标示的天地之气的功能性质也是直接对应的,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周易》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同,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中医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循的。现代中医的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中华医、易之道不单纯治病,而是治人、养生、保健,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中医医经络,下医医肉体”。
要是医生既懂中医又懂易理,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就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对症下药。
财务科 齐建设